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因涉嫌“嚴重商業賄賂和涉稅犯罪”被警方立案偵查!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這次調查是經過中國負責政法的政治局委員孟建柱批準後進行的。
中國官方 媒體說,北京公安部門已將公司多名高管帶走調查。
中國媒體表示,現有證據充分證明,作為大型跨國藥企,近年來總部設在英國的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華經營期間,為達到打開藥品銷售渠道、提高藥品售價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賄或贊助項目等形式,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
目前,公安機關已對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相關旅行社涉案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經初步審訊,犯罪嫌疑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葛蘭素史克(gsk)在英國的總部星期一(15日)發表聲明稱,“對公司某些個人以及第三方的欺詐活動和不檢點行為,我們感到深切關註和失望。這種行為明顯違反gsk的制度,管理程序,價值和標準。gsk對這種性質的行為采取是零容忍。”
聲明說,“gsk與中國政府的想法是一樣的,那就是杜絕腐敗。這些指稱非常令人羞愧,對於此事件的發生,我們感到遺憾。”
新浪微博網友指出,葛蘭素史克公司的做法,是中國醫藥界普遍存在灰色地帶。中國官媒報道說,“該案涉及人員多,持續時間長,涉案數額巨大,犯罪情節惡劣。”但是既然這家公司長期涉案,為何選擇這個時間下手?提供旅遊、回扣、好處費等打開藥品銷售渠道的手段,是中國醫藥界的普遍現象。有觀察人士指出,如果調查,多家中國醫藥產業恐怕都難逃同樣的行為,為何選擇葛蘭素史克開刀嚴打?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評也承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醫藥領域賄賂從國家及醫療機構一直到鄉鎮衛生院,幾乎不存在太多的凈土,以至於拒絕並揭秘潛規則的‘極個別’醫生反倒成了另類而混不下去。”
倫敦《每日電訊報》報道說,對葛蘭素史克公司立案偵查的命令是主管政法的中共政法委書記,中共政治局委員孟建柱親自下令進行的。
《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認為,打擊葛蘭素史克與競爭對手過去采用的手法頗為近似。分析師們指出,不管這些指控是否屬實,在中國復雜的商業環境之下,這些指控背後可能有多個推動因素:比如一名心懷不滿的前員工、中國本地競爭對手的操縱、政治角力、政府試圖向跨國企業施加降價壓力、甚至試圖整頓整個藥品行業。
《華爾街日報》的社評說: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取締此類做法並試圖控制藥品價格,近來還將越來越多的註意力放在了跨國制藥企業身上。中國國家發改委上周表示,正在對60家制藥企業的藥品定價方式展開調查,其中包括日本安斯泰來(astellas)、美國默克(merck)以及英國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等六家跨國集團的中國子公司。
一些在海外運作公司入鄉隨俗,和他們的競爭對手一樣,采取給回扣,提供免費或者折扣旅遊等賄賂手段,提高產品在中國的競爭力。《華爾街日報》的社論指出,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這類行為,加大了打擊力度。去年,禮來(eli lilly)和輝瑞(pfizer)已就關於其在中國行為的類似指控,與美國監管當局達成了庭外和解。
北京觀察家註意到,過去外資公司涉嫌在中國從事行賄等不當行為,是由外國司法部門發起調查,中方並沒有直接涉及。這次中國警方出面抓人,官媒高調報道,和以前的做法截然不同。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沒有任何理由能為向中國官員和醫生行賄的做法開脫。不過,這些指控也讓人註意到了中國醫療體制中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弊端”。該報說:“中國當局自然更應該以更加強硬的態度整治自己的地盤。但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建設一個既能滿足民眾需求、又能防範不當行為的醫療體制。”
財新雜誌在評論為何其他國家的“好學生”進了中國就變成“壞小子”的現象時指出:“歸根結底,這與中國‘以藥養醫’的特殊國情分不開。在法律法規層面,商業賄賂‘零容忍’,而在現實層面,不賄賂就無法爭奪市場,贏得政府、醫院和醫生的支持。”
中國藥品制造行業的腐敗,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程度。藥品生產商通過向醫生提供好處的手段推銷藥品,已經成為大家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更嚴重的是,中國市場上假藥盛行,受生產、銷售假藥暴利的誘惑,許多中國的犯罪分子視生產、銷售假藥為發財捷徑。
中國在出現一系列食品汙染和假藥醜聞之後,2007年10月7日,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鄭筱萸執行了死刑。但是,假藥和毒食品的現象並沒有因槍斃鄭筱萸而消失,反而呈越演越烈的趨勢。
《紐約時報》報道說,“在中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猖獗的假冒偽劣食品藥品而病倒或喪命。例如,中國去年有人在註射了含有假冒化學品的針劑後死亡。還有留人在服用消毒劑不合格的抗生素後喪生。中國小型制藥企業素有生產假冒或者不合格藥品,並把他們推銷到全國醫院和藥品公司的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