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0.6—1610.5.11),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利瑪竇當時頗受中國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鉆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2010年5月11日,是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紀念日。
影片《巖中花樹》記錄了利瑪竇的來華宣教歷程,他將福音的種子帶到這片土地上的時候,同時也帶來了當時世界先進的西方文明,特別是地理知識。
從基督教歷史看,明清之際,隨著一些西方國家的殖民入侵,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天主教的耶穌會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流派。第一位到東方傳教的是耶穌會的創始人之一方濟各·沙勿略,由於明朝政府海禁較嚴,他沒有成功,最終病死於上川島。在沙勿略死後30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真正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奠定了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基業。 利瑪竇原名叫瑪太奧·利奇(Matteo Ricci),三十歲從神學院畢業,被耶穌會派到中國來傳教,為了便於同中國人交往,他刻苦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換上中國的服裝,有一日他站在農田旁邊的小路上,看到了農夫正在收麥子,耳邊再次想起了耶穌的呼召,“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於是“禾”字加上“刀”字拼成一個“利”字,再加上他的教名瑪竇(和合本聖經譯作“馬太”),這就成為了他的中國名字——利瑪竇。 1584年,由利瑪竇繪制完成《山海輿地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近代意義上的漢文世界地圖。歷史作家祝勇這樣說:“利瑪竇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一張世界地圖,他帶來的是一整套的西方地理學。他的到來實際上是啟動了明代知識分子發展經世致用的學問的源頭。” 利瑪竇晚年在徐光啟的鼓勵和幫助下翻譯了《幾何原本》,其中關於描述幾何的詞匯:點、線、面、相交、相似等等數學詞匯一直沿用到四百多年後的今天。在與徐光啟的合作中,利瑪竇將耶穌基督的福音介紹給徐光啟,徐光啟因此信主,成為上海地區早期的天主教徒。
利瑪竇之所以能在中國取得成功,歷史上評價為因其十分註重中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取消了西方宗教儀式中強制推行的習俗,從而使基督教中國化,適應了中國的 習俗。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這樣評價他:“為了使中國人能夠轉變信仰,接受基督教。利瑪竇做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他對中國文化充滿善意與包容,有些人將他的 方法稱作妥 協,實際上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中找到了共融。”
利瑪竇將其一生奉獻給了中國,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病逝於北京,賜葬於平則門外的二裏溝。影片的結尾,旁白引用了聖經中的一則耳熟能詳的經文來概括利瑪竇的一生: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