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里尼(V.S.C. Bellini, 1801一1835)
貝里尼出生於西西里島東部的卡塔尼亞城。早年在拿玻里的聖.西巴斯蒂恩音樂院就讀。拿玻里的歌謠有如陽光普照的地中海波浪,是十八世紀前期拿玻里樂派發軔的源泉,而終於形成當代的連詠莊歌劇(Opera Seria),貝里尼在這個南義大利的歌樂天地接受薰陶,又有史卡拉第(A. Scarlatti)等大師遺留下來的風範,使他的作品建立了揉合浪漫詩意的歌樂特質。他在這世界上雖只活了三十五個年頭,但卻創作了不少歷史上不朽的作品。例如「諾瑪」、「卡布列第與蒙特奇家族(羅密歐與茱麗葉)」、「海盜」、「聖.謝巴斯第安」、「清教徒」等皆為各地歌劇院經常上演的劇碼。尤其以本齣「夢遊女」最為優美細緻,並且講求美聲的唱功,是一部令人神怡的浪漫歌劇。
《啊,花已雕零》-選自貝裏尼《夢遊女》

隨落一花瓣悠悠我心情
只由生來再續未了緣

一樹玉蘭
在風中瑟瑟的顫抖
猶記粉光閃耀時亮如燃燒

只幾天
纖纖弱質終是禁不起風霜
被褪盡顏色
已灼成滿目的焉黃
花枝依然向天豎立
無言的托起萎了的花
再無往日的高傲挺拔

風吹過
將亡的花不甘的瑟縮起身子
微弱的發出最後一點的哀號
她晃起已癱軟的身軀
一滴滴的把自己浸成深秋的顏色

是冷了吧
待要合起心房温暖自己时
已经无力
为自己着上最后一层红妆
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未嫁的衣
从苍白的指间滑下
跌落在泥中被抹上一层厚厚的烟尘

這時候
花的眼裏流出了血
一滴滴的血無助的淪落於泥裏
瞬間被吸收
被吞滅
花近乎袒露了自己蒼白的身
在風中越發形影憔悴
花已無力遮掩自己的羞恥
面對風的嘲笑已經麻木

但是花的內心
仍然殘留一點的希望
一點的等待
花依然拼命想留著自己的姿色
花吐出口中的血
輕抹於臉頰上
已經無人來贊美了
花借助陽光自己欣賞自己的影子
血不停的流失
花影日漸暗淡

花不甘心
花的前生在佛前跪了一萬年
只為了在今生相逢
扶持她的一片綠葉
可是今生依然是錯過了
花來的太早在春寒時便已焦急的開放

花的最後一滴血
終於也落了下來
她在枝頭絕望的
抓了片刻再也無力
花最後一眼看了
仍然光禿禿的枝
在風裏閉上了心


貝裏尼(V.S.C. Bellini, 1801一1835)
十九世紀前葉的意大利歌劇,正值美聲唱法(Bel Canto)成熟輝煌之際,又匯入浪漫樂派的抒情樂潮,因此乃綻開了意大利歌劇質與量的燦爛年代。三位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羅西尼(G.Rossini)、董尼采第(G.Donizetti)和貝裏尼(V.Bellini),領導著一代的風騷。而因有這三位「先輩」的經營,才有年輕的威爾第來集其大成,才有該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的普契尼等人的寫實歌劇,這一脈相承的意大利歌劇傳統,具備了薪火相傳的壯嚴意義。
三幕歌劇《夢遊女》(夢遊病者) ,羅馬尼編劇,貝利尼譜曲,1831年3月6日在米蘭卡卡諾劇院首次公演後,立刻獲得聽眾與樂評家的一致贊賞。同年7月28日在倫敦的皇家劇院、1835年11月13日在紐約的公園劇院及各地舉行了首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