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角逐2013年紐約市長的四位民主黨參選人28日在曼哈頓中城進行公開辯論,主題為“後彭博時代”(the Post-Bloomberg Era)。劉醇逸、柯魁英(Christian Quinn)、湯信(William Thompson)、白思豪(Bill de Blasio)就颶風“桑迪”對紐約市的經濟影響、如何從聯邦獲得紐約市所需的補助、如何幫助紐約市小商家成長等問題展開討論。身為市議長的柯魁英和華裔市主計長的劉醇逸在經濟方面比其它兩位參選人更有發言權,發言內容也更為具體。劉醇逸表現搶眼,更提出“終止市府補貼,降低所有商家稅收”的“瘋狂主張” (crazy idea)。 此次活動由《克萊恩商業周刊》(Crain's)與《紐約市夥伴》(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共同舉辦,《紐約市夥伴》主席韋德(Kathryn S. Wylde)和《克萊恩商業周刊》編輯Glenn Coleman主持。因曼哈頓區長斯靜格上周宣布改選主計長,因此出席的參選人由五人變成四人。 四位市長參選人闡釋各自經濟觀點,左起Glenn Coleman、韋德、白思豪、柯魁英、湯信和劉醇逸 在回答如何幫助小商業發展時,劉醇逸提出一個自稱為“瘋狂的主張”,他要求取消紐約市對部分大公司的補貼(subsidy),讓所有大、中、小商業都享受同樣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他批評紐約市經濟發展局(NYC EDC)的補貼政策,指出據主計長辦公室的審計,那些接受補貼的大公司中,僅有極少部分按照承諾提供了就業機會,“我們花幾千萬元納稅人的錢給那些公司,但紐約市卻沒有監督這些公司是否真的創造了就業機會”。 劉醇逸還在闡釋經濟觀點時提出要改革收入稅制,他引用“股神”巴菲特的理論,指出提高高收入者的稅率,不會影響高收入者的投資決定,也不會將他們“趕出”紐約市,讓年收入5萬元和100萬元的人交同等比率的稅收,“不是進步性的稅收政策”。 柯魁英以市議會近年來對小商業的扶持政策為例,表明自己對小商業一貫支持。在災後重建議題上,柯魁英提出紐約市是“河流上的城市” (river city),面對未來可能越來越頻繁的水災要積極應對,通過建立防洪堤、更新樓宇局評比標準、加強渡輪和公交車建設等,讓紐約市成為令荷蘭、倫敦都刮目相看的“河流上的城市”。此時,劉醇逸提出,紐約市不僅是“河流上的城市”,更是“港口城市”,為了應對未來,必須要增加基礎建設,繼續撥款給基礎建設項目,同時重振“港口城市”雄風。 (责任编辑:admin) |